“我這一生沒有什麼大出息,還算守本分。”面對記者的提問,劉國光這樣評價自己的一生。生於1923年的劉國光已年逾九旬,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。他的一生當中,近七十年都與經濟學打交道,這期間,他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,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和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。
  1937年,劉國光的故鄉南京淪陷,這個14歲的少年被迫流亡湖南、四川等地。在那段疾苦的歲月里,劉國光閱讀了《大眾哲學》《社會科學教程》等著作,從此對社會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。《資本論》(第一卷)出版後,他立即買來認真閱讀。“《資本論》是對我影響最大的理論著作,為我的人生道路指明瞭方向。”劉國光說。
  1941年,劉國光被西南聯大錄取,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經濟學專業,先後讀完《資本論》的二、三捲,在趙乃摶教授的指導下,他融貫西、馬經濟學兩大理論派別,重點突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。
  “西方經濟學只能是參考、借鑒,而不能居於指導和主流地位。當然,馬克思主義具有開放性,好的東西,也可以吸收。”劉國光說。
  1951年,去莫斯科學習,回國後劉國光開始思考計劃與市場的關係。受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,1979年初劉國光著手研究計劃與市場關係的問題,提出了中國經濟改革要採取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模式。
  他提出,我們要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,但不能迷信市場;我們要堅持計劃調控,但不能迷信計劃。
  談及自己的一生,他認為做學問要“不唯上、不唯書、但唯實”;做人最簡單的道理就是“愛祖國、愛人民、愛親人,貢獻一切,犧牲自我。”新華社  (原標題:經濟學家劉國光: 不唯上 不唯書 但唯實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qojaile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